P class=MsoNormal 0pt; 0cm none mso-layout-grid-align:>学贵有疑,疑在《扁鹊治病》
[这个贴子最后由人鱼旋律在 2006/05/26 08:07am 第 3 次编辑]
《扁鹊治病》是一则寓言故事,内容比较简单,以对话为主,在教学时,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质疑、解疑。在这堂课上,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,我真正领悟到了“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”:
1、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?(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蔡桓公的为人,揭示寓意,也是预料之中,学生都能解决。)
2、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,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?(因为扁鹊作为一个名医,他具有高尚的医德,只要有一线希望,他就不放弃,这也是学生的语言。)
3、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,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? (这个问题引起了纷争,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,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。有的说,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,一位是天方夜谭,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。有的说,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,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。有的说,如果那么直接,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,不是说“伴君如伴虎”嘛。最后再回到扁鹊这个固执偏见,自以为是,最终导致小病不医,一命呜呼的结果。这个问题深化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。)
4、题目是《扁鹊治病》,可是文中扁鹊根本没有治过病呀?(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。于是我告诉他们原文叫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呢?)
生:我认为“扁鹊治病”好,因为这样可以看出扁鹊是个医生。而“扁鹊见蔡桓公”就看不出,只是去拜见。
生:我以为也是“扁鹊治病”好,虽然没有治,但是后来他向随从解释时,就可以看出他是神医。
(不少同学还是认为书上的题目好)
生:我以为“扁鹊见蔡桓公”也可以,故事就发生在扁鹊拜见蔡桓公的时候。
师:我觉得“见”有看见、拜见的意思,见又有“望”的意思――(我不能确定这样的提示对不对)
学生马上想起刚刚讲过古时看病有“望闻问切”,于是反映快的学生马上接过话头说:《扁鹊见蔡桓公》好,“见”字包含三种意思:扁鹊“拜见”蔡桓公,“看见”他有病,很想给他“治病”。
“可是他并没有治呀,只是看病,因此,我觉得还是《扁鹊看病》好。”
于是我又提示“看病”,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叫“诊治”,“诊”就是诊断,“治”就是“治疗”,于是,学生又觉得是《扁鹊诊病》更为确切。其实上到这里,我也不能确定,是哪种更合适,只是觉得以前初中时学的古文是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现在为什么要改成《扁鹊治病》,但是我觉得学生敢于探究,善于思考的精神值得赞赏,于是,我说:让我们再查查资料,或写信问问编委老师吧。孩子们对自己提出了有争议的问题也感到非常自豪。
5、课文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,“过了十来天”、“十来天后”、“又过了十来天”、“五六天之后”,算算时间不过一个多月,蔡桓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世,是否真实,有那么快吗?
这么一提也有很多人附和,我也觉得有道理,是呀,就算查出来是不治之症,医生下最后通谍一般也有三个月时间,而蔡桓公的病刚开始在皮肤,后来到皮肉、肠胃最后恶化到骨髓,这样由浅入深,才一个多月时间,确实难以置信。我本想说,这是个寓言故事,不一定非常真实,但是又一想,蔡桓公和扁鹊在历史上真有其人,那么写寓言之人为何不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呢?后来同学们讨论是,蔡桓公根本没把自己的病当回事,依旧大吃大喝,不注意休息调养,再加上古代医药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先进,所以死得快。缺少医学和历史只是的我,听听同学们的辩论,一时半会也难以定论。
浏览此文的朋友们,你们是否觉得这些疑问有所价值,你们是否能解答后面这两个问题?
在网页下边输入题目的关键字可以搜索本课更多的资料!